本篇文章123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各位老鐵們有沒有發現,近來友人圈突然冒出好多帶"小紅心"的廣告?有的是給山區孩子捐書包,有的是給流落貓狗籌口糧,看著挺暖心,可點進去總以為那里不對勁。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,給想入門的新手講講小紅心軟文到底該怎么寫才不招人煩。
先化解最根基的癥結:這跟個別賣貨文案有啥差別?舉一個接地氣的例子——個別文案像菜商圈吆喝"白菜三毛一斤",小紅心軟文得是"老農自家種的白菜,賣完這車就能給閨女交學費了"。
中心差異在三個地方:
客歲有個典型案例:某助大名目用受助孩子的手寫感謝信當素材,配文就一句話"這筆錢能買她半學期的作業本",終局轉化率比個別文案高出47%。
新手最容易栽在這幾個坑里:
1、賣慘過火變品格綁架
"不轉不是中國人"這種話早過時了!當初注重的是共情不是救援。比如說寫留守老人,與其說"他們多可憐",不如寫"王大爺腌的酸菜特殊脆,惋惜兒女三年沒回家嘗了"
2、數據堆砌像工作報告
別列十幾行表格!把中心數字揉進故事里:
"李嬸天天清晨4點起床,走6里山路,就為趕早市賣那20斤紅薯——這是她孫女的透析費"
3、配圖假得離譜
萬萬別采用網圖!客歲翻車誰人給狗籌糧的案例,被人扒出照片里的狗是寵物店借的。當初聰明人都用帶時間水印的現場照,最好有志愿者入鏡。
記著這一個萬能公式:痛點+佐證+通道
有個公益構造做得更絕——他們給每筆捐錢天生專屬愛心編碼,捐完能查到自己那筆錢買了啥。比如說"您的23元變成了張同學書包里的3本訓練冊",這招讓復捐率增強了3倍。
依循某互聯網公益平臺最新統計:
說一句掏心窩子的話:當初有些人把小紅心軟文當財富密鑰,動不動就編故事騙眼淚。上個月曝光的假抗癌日志事物,直接把全部行業的信任度打半數。
要我說,寫這一類文案得守住兩條底線:
1、能做十分不說十二分:別把預期拉太高,治不好的病別承諾奇觀
2、把受助者當人而非道具:少拍他們哭喪的臉,多拍他們收到幫助時的笑顏
記得有個城市老師名目,文案里滿是孩子啃冷饅頭、走絕壁路的照片,終局被網友罵開銷苦難。厥后改成孩子們在新建的圖書角看書的場景,反而籌款超目的三倍。
歸根結底,小紅心軟文不是比誰更慘,而是比誰更真。就像街坊大姐跟你嘮家常,把難處攤開了說,信不信由你,幫不幫隨意。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,反而能打動民氣。